必扬国际留学院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大韩民国之大田的介绍

向下

大韩民国之大田的介绍 Empty 大韩民国之大田的介绍

帖子  Admin 周二 一月 29, 2013 8:59 am

大田县为福建省三明市的一个县,大田县别称“岩城”,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侧。北纬25°29′-26°10′,东经117°29′-118°03′。东邻德化,西靠永安,南连永春、漳平,北与三明、沙县、尤溪毗连。土地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1.89%,占三明市的9.91%。1993年,全县设5个镇、13个乡、26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2227.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户籍人口45.76万人,汉族占绝大多数,有回、满、畲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7.91万人。通行闽南方言大田话。
中文名称: 大田县
外文名称: DaTian county
别名: 岩城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 均溪镇、石牌镇、上京镇等
政府驻地: 均溪镇
电话区号: 0598
邮政区码: 366100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中部
面积: 2294平方公里
人口: 45.76万(2003年)
方言: 闽南方言大田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山地气候
著名景点: 白岩公园,空洞山,黄岩洞
车牌代码: 闽G
城镇简介


大田县
大田县[1]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西侧,东连德化,西毗永安,北接三明,南邻永春、漳平。东经117°29′至118°03′,北纬25°29′至26°09′。面积2295平方公里,人口31.16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别称“岩城”,之所以为岩城,通俗的的讲就是石头多,矿场资源丰富,还誉有“闽中宝库”之美称。

大田全景图

夜幕下的岩城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县,从尤溪、德化、永安和漳平各划一部而成。初名节爱、新民,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改名为大田县。1949年9月解放,隶属永安专区,1950年9月划归晋江专区,1963年3月改属三明。
大田属山多田少地貌,有大体“九山、半水、半田”之称,遍地峰峦沟壑,千米以上高峰107座,最高的大仙峰海拔1553米。河水东西流向,南部均溪与北部文江溪汇合尤溪流入闽江;西南桃源溪、上京溪经漳平长潭汇入九龙江。
大田矿产丰富,矿藏有三十多种,其中煤、铁、硫磺产量居三明首位。石灰矿储量占全市一半。
境仙石灰岩洞很多,为一特色,有可容数百人的“白鹤洞”,有风光绚丽的“空洞山”,有洞中有洞的“黄岩洞”等。[2]
大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常青,温湿适中。年平均气温15.3--19.6℃,无霜期280---300天,年降水量1491--1809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于发展农、林和畜牧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大豆、甘蔗、花生;林以松杉为主。
编辑本段
语言

全县共有三种方言,按当地说法,分别为:前路话、后路话、闽南话,三种方言均属于闽南语的次方言;前路、后路的提法是按照地域位置进行区分,前路、后路以文江龙门为界,在大田的18个乡镇中,属于的前路的有均溪镇、上京镇、石牌镇、华兴乡、屏山乡、吴山乡、济阳乡、武陵乡、谢洋乡、湖美乡、前坪乡、桃源镇、太华镇;属于后路的有广平镇、建设镇、奇韬镇、文江乡、梅山乡。前路中桃源镇、吴山乡、济阳乡、屏山乡、谢洋乡讲闽南话,其他乡镇讲前路话(即大田话、前道话);后路中各乡镇基本讲后路话(即后道话、尤溪县称作新桥话),该方言通行于尤溪县的上尤溪、沙县的部分乡镇。[3]
文化
大田县的大田板灯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婚俗: 高额聘礼是最大的一个特点,在定亲时,男女双方家属订好聘礼礼金,额度一般都是当地家庭年均收入的5-10倍左右。 丧俗: 大田后路风俗较特别,扫墓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或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鬼节)或冬至前,而不是清明。一般来说,若定在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扫墓的,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不能扫墓,反之亦然。但是若七月初一至十五,八月初一至十五没有扫墓的,则可以在冬至扫墓。[3]
编辑本段
全面发展

农业发展
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0.67亿元,比“七五”期末年递增18%。县财政投入农业累计13010万元,年递增201.9%,其中1995年投入11021万元,比上年增长054.2%。5年累计引进、示范
大田县白岩公园
、推广农业新技术19项,推广优良品种37个,农业科技含量有较大提高。新建、续建水利工程54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于1994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提前1年达到部颁标准。“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通过省级达标验收。特色产业有新发展,肉兔饲养规模达到150万只,食用菌种植2460万袋(平方尺),鳗鱼等特种养殖有了良好开端。扶贫帮带取得实效,5个贫困乡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6.13亿元,“八五”期间年递增41%。至1995年末,全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3.98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8%。太华镇的工农业总产值超3亿元,广平镇、上京镇、均溪镇的工农业总产值超2亿元;太华镇、上京镇、广平镇、均溪镇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3亿元,桃源镇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2亿元。
工业发展
199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2.87亿元,"八五"期间年递增39%,比“七五”期
大田县白岩塔
末翻两番多。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8.41亿元,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多。1995年,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1%,预算内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42万元,连续3年居三明市各县之首。中外合资大田石风水泥有限公司成为创利润超千万元企业。1995年,水泥产量达100.O4万吨,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步入全省水泥生产大县行列。“八五”期间,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施技改项目183项,累计投入技改资金4.47亿元,其中1995年实施技改项目45项,投资总额3.8亿元,当年投入资金12017万元,已有27个项目投产。1995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3471户,从业人员21986人。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995年的45.7:32.6:21.7。“八五”期间,全县组建了11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7亿元以上,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为下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累了经验。
社会事业
“八五”期间,全县实施科技试验和推广项目288项,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5%提高到1995年的33.3%。1995年有2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5年来,全
大田县城区夜景
县教育投入1.4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l19.5%;青壮年文盲率由“七五”期末的9.8%下降到“八五”期末的4.4%以下,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高初中毕业生被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录取达3034人,1995年中专、普师、幼师录取分数线高居三明市第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卫生防疫等工作取得成效,三级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传染病总发病率低于部颁标准。有线电视开通井与全省联网。《大田县志》通过三级评审已经付印。城乡体育围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民兵预备役和以劳养武工作名列全省前茅。
生活水平
5年来,城乡住宅建设及旧城改造共完成200.09万平方米,其中1995年完成55.09万平方米;城镇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实施集镇建设18个,新村建设128个。1995年全县社
大田县南大门夜景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比上年增长7.6%,“菜篮子”工程建设得到巩固和发展,开发了二线基地,保证了城区市场供应。1995年,全县30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平均上涨幅度为20.5%。1995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托450O元,比上年增加276元,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年递增15%;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9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2亿元,比上年增长36.6%,比“七五”期末翻了近两番,年递增12%。
工程建设
“八五”期间,大田县着重组织实施公路先行工程和电力建设。公路先行工程自1993年底开工以来,完成投资3.21亿元,其中1995年度完成投资1.19亿元。完成省道212线吴山至石
大田县南山桥
牌、梅林至石脾和3O5线石碑至城关水泥路面铺设43.626公里,并通过竣工验收。省道212线梅林至建爱36.29公里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并铺设水泥路面10.5公里。建爱至石马岬、吴山至石门格及石门格隧道于1995年11月已动工。1996年基本可以实现省道212线在大田县境内全线贯通。电力建设5年来累计完成投资2.14亿元,其中1995年完成投资1.02亿元。总投资1.32亿元的六角宫水库电站,于1994年7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大坝砌筑已达到475米高程,引水洞掘进、电站厂房建设进展顺利,至1995年底,累计完成工程投资6642万元。总投资1.4亿元的火电厂被国家经贸委列入“双加”技改项目,于1995年6月14日正式开工,己投入资金6024万元,1996年上半年第一台机组可投入试运行。
外资企业
外引内联成效显著。至1995年底,全县批办三资企业48家,外方累计到资1619.5万美元。其中1995年批办三资企业12家,总投资4111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47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9%,当年到资710万美元。全县三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9亿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产值的22.7%。1995年社会出口供货总值8227万元,出口创汇85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8.6%。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县和闽南地区的山海协作,至1995年底,全县共兴办内联企业140家,引进县外资金2.98亿元。1995年新办内联企业54家,实际引进县外资金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
大田象山风景区

大田岩城文化广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田板凳龙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尤溪县14个都、永安县1个都、漳平县1个里
泉三高速公路(大田段)
10社,德化县1个团置县,历属延平府、永春州、厦门道。1949年9月6日解放,历属永安专区、晋江专区、三明专区(地区)、三明市。
1995年,大田县辖均溪镇、上京镇、广平镇、早兴乡、石牌乡、屏山乡、吴山乡、济阳乡、武陵乡、谢洋乡、桃源乡、太华乡、建设乡、奇韬乡、文江乡、梅山乡、湖美乡、前坪乡,1个居委会、205个村委会。
2000年,大田县辖8个镇、10个乡:均溪镇、上京镇、广平镇、桃源镇、太华镇、建设镇、石牌镇、奇韬镇、华兴乡、屏山乡、吴山乡、济阳乡、武陵乡、谢洋乡、文江乡、梅山乡、湖美乡、前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101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均溪镇 70784、 石牌镇 15393 、上京镇 23430、 广平镇 34496 、桃源镇 17832 、太华镇 30446 、建设镇 21419 、奇韬镇 12555 、华兴乡 9403 、屏山乡 11039 、吴山乡 7807 、济阳乡 6735 、武陵乡 9396 、谢洋乡 6085、 文江乡 16493 、梅山乡 20042 、湖美乡 11526、 前坪乡 6138。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3年,大田县辖8个镇、10个乡:均溪镇、上京镇、广平镇、桃源镇、太华镇、建设镇、石牌镇、奇韬镇、华兴乡、屏山乡、吴山乡、济阳乡、武陵乡、谢洋乡、文江乡、梅山乡、湖美乡、前坪乡。 
大田境内,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夏属扬州地。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为南平地。唐属江南东道福州,南唐归剑州。宋隶南剑州。元归福建道延平路。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县时,隶属延平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县升为永春州,大田县隶属永春州。
民国元年(1912年),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大田县隶属南路道。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大田县仍隶属之。
民国16年,废道,福建省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大田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22年11月,***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大田县隶属兴泉省。
民国23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田县隶属第四区(区署在仙游)。
民国24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全省又改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大田县隶属第六区(区署在龙岩)。
民国35年1月,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大田县隶属第九区(区署在永安)。
民国36年4月至38年9月5日,全省行政区划重新调整设7个行政督察区,大田县隶属第六区(区署在永安)。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行政区划为8个专区、2个市,大田县划归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区署在永安)。
1949年9月6日大田解放,隶属永安地区专员公署。
1956年6月,永安地区专员公署撤消,大田县改属晋江地区专员公署。
1963年3月,设三明地区专员公署,大田县改属之。
1983年7月,撤消三明地区专员公署,设三明市,大田县隶属之[4]。
编辑本段
地理位置

位于福建省中部,北纬25°29′-26°10′,东经117°29′-118°03′。总面积2227.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户籍人口45.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91万人。
中国高山茶之乡---大田欢迎您

中国大陆唯一高山茶之乡---大田
地形地貌
自然实体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属山区丘陵地带,山峦蜿蜒,高峰峻立,沟涧密布。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西宽57公里,南北长75公里。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5座,最高处为南端的大仙峰,海拔1553.4米,最低处为北部的文江溪下游河谷,海拔不到200米。境内溪流纵横,河网密布,是闽江、九龙江、晋江三大水系支流的发源地之一。
收获的季节--采高山茶
气候环境
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9.6℃,年平均降雨量1491.7~1809.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23.8小时,无霜期297天,适宜农作物生长。1993年,全县有耕地225202亩(其中水田199599亩),人均耕地0.67亩,高于全省的0.59亩、低于三明市的0.99亩水平。耕地中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垅田、梯田占71%,农地坡度在15%以上的占60%。多数耕地畦面小、坡度大、土层薄,是较典型的山区县。
闽湖之美----湖美库区
编辑本段
资源状况

水力资源
论蕴藏量20.67万千瓦,可开发9.58万千瓦。主要河流有均溪、仙峰溪、文江溪和桃源溪。均溪系全县最大河流,境内主干流长81.7公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占全县的53.3%,可作七级电站开发。 
矿产资源
得天独厚,被誉为“闽中宝库”,是福建省主要矿产地和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有煤、石灰石、铁、铜、铅、锌、钨、锰、硫和瓷土等37种,矿产种类、藏量和价值居福建省前列、三明市之首位。其中有煤3亿吨,遍及13个乡(镇),煤系700多平方公里;铁矿石1.5亿吨,是省内五大铁矿区之一;石灰石5亿吨,是全省建材水泥原料基地县;瓷土3000万吨,质地洁白、均匀、松软,适宜生产各种中高档陶瓷。 
森林资源
森林面积155.1万亩,占宜林地面积67.9%,森林覆盖率48.6%,绿化率71.03%。活立木蓄积量526.9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木425.4万立方米。植物种类141科621种,珍稀树种20多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杜仲、福建柏、红豆杉、铁坚杉、三尖杉、金钱松等。 
野生动物
有虎、豹、羚羊、狐狸、黑熊和穿山甲等110种。药材资源也较丰富,可药用的有957种,尤其是素有南方人参之誉的绞股蓝,1993年产干品700吨,其系列产品开发初具规模,行销国内外。
粮食作物
以水稻为主,次为甘薯、大豆、马铃薯、大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菜、烟叶、苎麻、甘蔗、木薯和柑桔、西瓜、梨、柿、桃、李、板栗、柰等。主要名优特产有绞股蓝茶系列产品、豆乳晶、兔肉、米粉、三宝糟菜、啤酒、松香、瓷器、麻纺产品、矿山机械和水泥等。其中岩泉啤酒荣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绞股蓝茶1992年获全国绞股蓝学术研讨会及产品展示会“神草杯”奖,1993年首届中外保健品营养交易会特别推荐金奖。精制兔肉,风味独特,喷香可口,不腥不腻,驰名县内外,全县年产肉兔54万只,占全省产量1/10以上。
编辑本段
经济状况

新中国以前
千百年来,大田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体现了致力开发山区资源、利用省内外资本特点。农业方面,有茶、竹、木、果、药材、油茶和苎麻等开发和栽培;手工业有采炼、造纸、瓷器、糕点、酿造等,尤其是矿冶工业发端早。据可考资料表明,宋、元时代,采矿冶炼之风已相当盛行,采炼矿种有铁、铜、铅、锌、硫、瓷土和石灰石等,采炼地有济阳、翁厝、香坪等十几处。明代,采炼业又有较大发展。最大锻铁炉雇工数量“多至五七百人”。在经营方式上,大田县的锻铁炉,皆徽州商人投资(曹叔明《新安休宁名族志》卷一),而“雇募工丁,俱就本地召募农民”。清代至民国,大田有30多座铁炉,位居全省前列,采矿业一度兴盛,“在此境内大办铁课、银课”,“铁银课税系省之众”,开采地有文经、南坑、万湖、小合、汤泉、银顶格等十多处。文经、南坑矿运至文江,经尤溪入闽江,“运输为全省各矿中最称便利者”(民国《开发福建矿业计划》)。民国36年(1947年),县人肖冠英研制水轮泵成功,使大田成为全国水轮泵的故乡。 但是,纵观大田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置县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414年间,长期的封建统治,社会动乱,使这个闭塞的山区县,频年处于自然灾害、瘟疫流行、匪盗肆虐和贫困落后的状态。如明万历《大田县志》所载:“大田宅群山之囿,可食之地甚寡”。“凶年所持者惟蕨根蹲鸱”,“非群起掠食四方,则直坐毙耳”,“虽上户未有百钟之藏”。到1949年大田县解放时,仍然交通落后,偏僻荒凉,县城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主街道长仅100多米,宽3.5米,两旁商店皆是两层木房。农民仍是“糠菜半年粮,寒冬衣单薄”,老少多以“火笼取暖御寒,常以稀粥、甘薯度日”。“一般人民生活极为贫苦”(民国《大田县三十四年概况》)。1949年,全县人口11万人,粮豆总产量仅2.9万吨,平均亩产102公斤,农业总产值4422万元;工业更是衰微,仅有3家企业,总产值3.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0.07%。
新中国成立后
大田人民在中共大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变革生产关系入手,狠抓农业,新兴工业,拓展交通,迅速发展大田经济。从此,大田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焕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年年丰收。在工商业方面,实行改造和兴办并举,到1956年基本完成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确立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促进工商业的发展。195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694万元,比1950年增长67%,年均递增7.6%;工农业总产值7862.7万元,比1950年增长62.47%,年均递增7.18%;财政收入51.86万元。 
在1957年至1966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始重视发展地方工业。195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7967万元,比1957年增长19%。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高指标”、“瞎指挥”,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大上,农业大落,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1960年又遇自然灾害,致使大田经济陷入低谷,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年分别下降24.31%和43.43%;1958~1961年4年间粮食连年减产,以1957年稻谷产量4.1万吨为基数,累计减产4.28万吨。1961年财政收入下降48.36%。1962年起,经过调整,纠正“左”的错误,国民经济逐步回升,1965年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
1966年“***”开始,大田经济又受挫折。1966~1969年,国民生产总值在6400万元左右徘徊,经济遭受很大损失。进入70年代后,大田兴办了化肥、水泥、煤矿、水电和铁厂等“五小”工业,逐步改变农工结构,为大田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推广杂交水稻等良种,大面积改单季晚稻为豆稻轮作、水旱轮作,改进施肥方法,粮食稳定增长。1978年在粮豆播种面积(36万亩)比1976年减少1.2万亩的情况下,粮豆仍增产1.68万吨,总产达9.26万吨,比增22%,平均亩产257公斤,亩增加54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86年,全县财政收入1414万元,不仅脱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多年来财政靠国家补贴的帽子,而且开始对国家有了贡献。90年代以来,大田人民把握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一条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路子,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7.68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多,年均递增1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14亿元,比1980年增加3.38倍,年均递增12%;工农业总产值达16.92亿元,以1980年的1.4亿元为基数,年均递增14.5%;财政收入5613万元,比1980年翻三番,年均递增22.1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9亿元,比1980年翻三番多,年均递增19.32%。整个经济的农、轻、重关系逐步理顺,其比例变化:1980年为70.88:7.55:21.57,1985年为65.92:7.48:26.6,1990年为41.75:14.83:43.42,1993年为35.59:24.06:40.35。 
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1981年起,全县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贯彻国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出现一批养猪、养羊、养鱼、种茶、种果、运输、手工业等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联合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多种经营大量增加,林牧副业生产长足进步,农村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农业内部“五业”结构关系趋于协调。1990年以来,着力调整农业结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创建“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初步建立以肉兔、蚕桑、食用菌和绞股蓝为主的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林业在大力造林、育林和护林的同时,有计划地砍伐松、杉木和毛竹等,发展木材加工业。1950~1992年全县累计造林184.01万亩,基本实现宜林荒山绿化。199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21亿元,比1980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13.35%;粮豆总产量13.14万吨,平均亩产29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6.85亿元,比1980年增长25倍。大量劳动力从种植业走向务工、务商,开展多种经营。1993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户数8801个,从业3.41万人,总产值达14.68亿元,比1980年翻5番多,年均递增31.2%;实现利税7196万元,其中利润3945万元。上京水泥厂、太华水泥厂实现利税均超千万元,跻身全国1000家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行列。乡镇企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工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导
解放初,大田工业十分落后。195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257.7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此后工业生产曲线式发展,到1985年,大田工业总产值达1.23亿元,比1980年增长128%,年均递增17.93%;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为46.25%,仍以农业为主导。80年代中期起,对工业企业进行整顿、挖潜、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改变以往单纯的公有制形式,坚持国家、集体、个体和联合体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发展采、选、冶及水泥、木材等工业;同时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和厂长(经理)负责制,转换经营机制,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工业发展加快。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69亿元,比1985年增长280%,年均递增30.63%。进入90年代,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龙头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山门,扩大对外开放,引资进山,兴办“三资”企业,广泛开展以山海协作为主的横向经济联合。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大力深化改革,采取组建种子队企业,放权让利给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发展股份制经济,组建企业集团,发挥规模优势,加快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动了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2.71亿元,以1990年为基数,年均递增39.5%,比1980年翻4番多;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58万元,跃居三明市12个县(市、区)之首,初步形成以建材、矿产、煤炭、森工为支柱,包括电力、机械、电子、化工、造纸、印刷、纺织、塑料、食品、酿造和工艺美术等多门类的工业生产体系。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154家。以优质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了岩城、石凤、华佛、前峰、煤炭、电力、二轻、矿产、建材、机械和森发等11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6.95亿元。尤其是水泥业发展迅速,有水泥生产企业14家,形成水泥生产能力13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36万吨。已组建三家水泥企业集团,其中岩城水泥(集团)公司进入国家中型企业行列。岩城牌、石凤牌、华佛牌、岩马牌等水泥曾分别获国优、部优、省优和通过国家质量认证。煤炭、铁矿行业已形成规模,年产原煤134万吨、铁矿石85万吨。陶瓷业有800多年历史,品种达50多种,是本县传统出口产品。1987年新建的纺织总厂,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苎麻纺织企业,纺纱,织布、染整和毛绒布加工等工序已配套。大田工业产品创省优4个、部优3个、国优1个。 
电力、交通和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改善
1950年,全县电站装机仅25千瓦,年发电0.49万千瓦时,白天碾米、磨面,晚上照明,多数居民用不上电。70年代后掀起县、社、队三级办电站热潮,改造电站,联建县级电网,并入省电网。至1993年,全县投入运行的水电站达95座,总装机3.3万千瓦,年发电1.3亿千瓦时。建成永安——大田城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兴建装机2.5万千瓦的六角宫水库电站和装机2.4万千瓦的火电厂,筹建大田城关至广平铭溪工业区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批农村小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大田人民为改变交通落后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1975年修复和建成公路608.4公里,是三明市第一个实现“社社通公路”的县。全县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从1970年的11.08万人次和7.08万吨上升到1979年的47.15万人次、42.09万吨。
对外经济交往与合作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后,大田扩大了与海内外经济交往。1987年引进港资58.83万美元,创办大田兆泉毛绒有限公司,是全县首家“三资”企业。县委、县政府从大田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施优惠政策,在福州、厦门、泉州、深圳等地设立招商窗口,充分利用矿产、劳力、人缘、地缘等优势,加强对外宣传,采取鼓励措施,发动全社会招商引资。与此同时,重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用优质服务弥补山区投资硬环境的暂时不足,帮助外商投资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三资”企业发展。到1993年,全县已批办“三资”企业36家,总投资327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88万美元,实际到资909.5万美元,到资率48.2%,开业率72%,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县“三资”企业产值占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0年的3.75%上升到1993年的9.4%。内联协作不断发展,从1990年起在开展与周边地区经济横向联合的同时,加强与闽南地区的山海协作。1991年以来,全县兴办内联企业103家,实际引进县外资金1.72亿元。外贸出口也有很大发展,主要出口产品有松香、松节油、瓷器、绞股蓝、茶叶、香菇、红菇、山苍籽油、红心松木、木碗、木盅、钨精矿、苎麻、毛绒布、兔毛、电子产品以及竹木制品、麻纺织品、精制瓷泥、手织毛衣等。1993年社会出口供货总值2785万元。其中“三资”企业出口供货值498万元,创汇250万美元。
编辑本段
年度数据

2008年
实现生产总值4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4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1.29亿元,增长24.7%;第三产业增加值12.41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为30.8:43.7:25.5。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3亿元,增长19.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95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5238元,增长13.4%。
1、农村经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77亿元,增长6.2%。新增茶园面积313.3公顷,总面积0.37万公顷;种植木薯0.4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公顷。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专业合作组织11家。组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1508人,实用技术培训1.1万人次,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182人。致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山地水利建设蓄水池2250立方米,新建户用沼气池1050口,3个乡(镇)、16个村的生活垃圾治理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新增集镇建设面积4.8万平方米、新村建设面积10.2万平方米。
2、工业经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71亿元,增长39.9%;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4.2%,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66亿元,增长10.4%。园区经济有新发展,规划面积472公顷的京口沿海产业承接集中区开工建设,华兴至京口园区5.8千米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乡(镇)工业项目区累计平整土地253.3公顷,新增入驻企业25家;福塘标准厂房建成,部分已交付使用。
3:投资消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44亿元,增长70.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33亿元,增长54.4%。实施48个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在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33个,总投资56.34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3.5亿元,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生产性项目有11个。全年游客接待量增长7.6%,旅游收入增长24.5%。房地产业完成投资4.27亿元,增长61.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12亿元,增长19.2%。
:4、外向型经济:新引进8家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482万美元,增长13.4%;出口总值3042万美元,增长39.6%;引进内联项目28个,吸纳区外资金4.8亿元,增长137%。
:5、个私经济:新办私营企业133家,新增注册资金3.5亿元,个私经济完成工业产值(销售收入)52.83亿元,增长35.2%;实现税收2.78亿元,增长28.1%。产值上5000万元的私营企业达12家,其中,超亿元的有7家;年上缴税收超100万元的个私企业有42家,新增12家。
:6、社会事业::实施省、市、县科技项目22项。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适龄少年入学率93.8%,初中毛入学率109.3%,初中阶段入学率121.7%。大田板灯龙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芳联堡等6处土堡古建筑可望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并申报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连氏古墓、龙井祠等列为县级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
全县生产总值84.43亿元,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亿元,增长20.7%;财政总收入6.68亿元,增长30.4%,其中: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7亿元,增长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3亿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7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6839元,增长12.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7%,城镇登记失业率2.47%;人口自然增长率6.3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投资超25亿元、产值超100亿元的京口轻纺新型面料产业集群招商成功签约并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1个,完成投资55.67亿元;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49亿元,增加值46.33亿元,增长30.3%;效益综合指数299.84%,实现利税总额8.49亿元。建材水泥、机械铸造、煤矿资源开发、矿产品采选及加工四大产业产值89.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8%;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新规划工业项目区2万亩,平整土地3057亩,新入驻项目8个。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亿元,增长4.1%。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高山茶、油茶、木薯、食用菌、蔬菜、畜牧水产等特色种养业,重点做大扶强茶产业,新增茶园8900亩,总面积达7.52万亩;新开油茶园3300亩。[5]
编辑本段
交通概况

处于闽西北通往闽南沿海“金三角”的陆路要冲,是三明市的南大门。省道205线、305线二级水泥路直贯全境。县城距福州340公里、厦门262公里、泉州196公里、三明129公里、永安97公里。鹰厦铁路的岭头火车站与省道305干线相交,距大田县城62公里。开发中的菜坂洋新城区,把大田县城与省道205线、305线交会处的石牌乡连为一体。
市政规划建设起步早,成绩斐然。从80年代初开始,大田县就注重对城区环境、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整治、建设,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被誉为“闽中之秀”。1986年以来,连续保持省级“文明县城”称号,并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县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称号。1991年,贾庆林省长视察大田时指出:“大田县城的规划建设,是全省县城至少是山区县城的榜样”。
编辑本段
科教文卫

教育建设
1949年全县仅有初级中学1所,教师16人,学生101人;小学57所,教师120人,学生612人。农村文盲率较高。50年代全县掀起学文化、扫文盲、讲普通话的高潮,吴山乡率先普及普通话(1958年《红旗》杂志第4期《福建一个乡的奇迹》),成为全国瞩目的推广普通话“红旗单位”,被誉为“普通话之乡”。
1980年以来,县政府更加重视智力投资,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形成从幼儿、小学、中学、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到广播电视大学的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网络。1993年,有中学19所、小学417所、幼儿园25所,在校中小学生54666人,在园幼儿10570人,教职工总数3558人。全县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9%,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75%。18个乡(镇)都办了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成人非文盲率为95.4%。在城镇职工中广泛开展各种岗位培训和成人文化、技术教育,科技人员继续教育。近十几年来,平均每年教育投入占县财政收入25%以上,仅1992~1993年全县用于兴建、扩建校舍的投资达3300万元,许多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大田一中被省确认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大田城关小学获省级“文明学校”称号,桃源中心小学被授予“省级农村示范小学”称号。1977~1993年,全县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6701人。
1978年来,全县累计完成科技项目523项,其中3个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7个项目获中央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有5项发明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县科技人员参与完成的坑口水库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试验项目,被称为“中国第一坝”。1991年,中共大田县委七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振兴大田经济的决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人员政治、经济待遇,奖励有功人员,科技生产力作用日益提高。1992年,全县共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824人,其中获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603人。
文化建设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已形成。城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有线电视台、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俱全。大田有古文物遗址73处、古窑址2处,还有白岩公园、大仙峰、高峰、文昌阁、镇东桥等一批文物胜迹。全县有专业剧团、艺术团体2个,农村业余剧团38个。1979年,县首建电视差转台,开始转播省电视台节目。1981年,建卫星地面接收站,至1992年全县有差转台84座、差转机233台,卫星地面接收站83座,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有线广播覆盖率达75%。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方面,1949年全县仅1所卫生院,9名医护人员,设施简陋。1992年,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52个,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基本形成,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医疗站,共有专业医护人员646人,乡村医生513人,病床459张。县医院成为专业门类较齐全、设备较完善的全县医疗技术中心。地方病、传染病大大减少。1992年人均寿命为69岁,比大田解放初期的38岁,提高31岁。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1992年大田县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 
大田一中
基本简介
大田一中创建于1928年的福建省大田一中已发展成为省重点高级中学、一级达标学校,占地面积135812.4m2,建筑面积40569m2。现有师生3000余名。学校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环境优美,被誉为“学园、花园、乐园”。学校制定了“依法治校,以德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略,遵循“以管理求效益,以效益求质量,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想,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本着“继承、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创新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把学生的最优发展、终身发展作为办学的归宿,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不断增强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办学质量,高考成绩斐然,居三明市前列。
荣誉奖项
2005.2:福建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福建省教育厅 2004:1998-2003年依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
2004.5:三明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三明市科协、教育局、科技局
2003.12:福建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福建省教育厅
2003.12:三明市首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三明市教育局、三明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2003: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中国少年先锋队事业发展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俱乐部
2003.8:福建省第八届文明学校;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
2003.5:模范教育工会;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
2003.2:市2002年度创建交通安全校活动先进单位;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市教育局、省交警支队
2002.12:省先进教工之家;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
2002.8:第三届省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省军区政治部
2002.7:第九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特等奖;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委员会
2002.5: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共青团福建省委
2001.9:1996-2000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三明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
2001.3:三育人特色学校;三明市教育委员会
2001.1: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福建省教育厅
1999.7: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共福建省委
1998.11 :福建省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先进集体;福建省教育委员会
编辑本段
城镇建设

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1983年起,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县委、县政府提出“人民城镇人民建”的号召,多方筹措资金,从总体规划入手,分期突破,对城区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改造。改造和新建了60条水泥路面的大街、小巷,总长1.7万米,面积6万平方米;扩建自来水厂,新开和疏通59条下水道;兴建2个农贸市场,电影院、影剧院、电视微波站、白岩公园、儿童乐园、体育场、卫生公厕等一批公共设施;新拓6个居民区,单位和城镇居民新盖楼房1168座,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区的供水、供电、绿化、美化工程同步进行。并制定管理法规,坚持“依法治城”,开展争创文明单位、文明之家活动。短短三四年,城区面积由1.24平方公里,扩展为3.725平方公里。大田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获“省爱国卫生红旗县”称号,1986年被省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城”。90年代,城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区规划范围扩大7.825平方公里,达到11.55平方公里。新开发石牌、温镇2个工业区和菜坂洋新城区。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1990年来累计已完成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集镇建设和新村建设分别已动工17个和123个,集镇建设累计已完成建筑面积20.21万平方米,新村建设完成建筑面积23.13万平方米。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工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城乡就业门路。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1993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工资达3051元,集体所有制职工人均工资达21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元,比1980年增加1255元,年均递增达26%。城区人均住房面积13.2平方米,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7%。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加,1993年末,城镇居民储蓄存款达16367.5万元,分别比1980、1985、1990年增长44倍、9.6倍和1.2倍;乡村储蓄存款5555.1万元,分别增长6倍、6倍和1.1倍。
编辑本段
地方特产

近年来,大田县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自然条件,尤其是高山气候、土壤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茶叶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县现有茶园面积0.2万公顷,产量0.28万吨,产值近亿元,有132座加工厂房,136套748台加工设备,规模以上企业26家,外资企业4家。2004年10月,大田县乌龙茶、绿茶产品被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屏山乡被福建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品产地,“仙顶”牌茶叶被国家工商局正式登记受理。为大力弘扬茶文化,营造浓厚的爱茶氛围,2003年、2004年连续举办两届“大田县制茶能手赛”,每届参赛的茶样达40只以上。同时,成功承办三明市名优茶鉴评会,积极参加省、市名优茶的鉴评活动,选送的“雪山毛尖”、“五龙针螺”、“梅剑”、“黄珍珠”、“茉莉银针”、“大仙峰金萱”等样品获省名优茶奖,“东方美人”、“台式乌龙”等产品获国际名茶银奖和中国星级茶王赛名茶奖。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乡镇
代码
辖区
均溪镇
350425100
辖8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001_白岩居委会、~002_文昌居委会、~003_南街居委会、~004_东门居委会、~005_镇东居委会、~006_仙亭居委会、~007_玉凤居委会、~008_赤岩居委会、~201_红星村、~202_玉田村、~203_福塘村、~204_金岭村、~205_宋京村、~206_良元村、~207_郭村村、~208_翰林村、~209_温镇村、~210_周田村、~211_许思坑村、~212_建成村、~213_东坑村、~214_金山村、~215_上华村、~216_和丰村、~217_和丰坪村、~218_后华村、~219_华坑村、~220_上太村、~221_太山崎村、~222_大道山村
石牌镇
350425101
辖16个村委会:~201_石牌村、~202_老厝村、~203_上坡村、~204_马山村、~205_盖山村、~206_拱桥村、~207_石坑村、~208_长溪村、~209_小湖村、~210_桃山村、~211_桃坑村、~212_鳌江村、~213_三坊村、~214_下洋村、~215_龙坑村、~216_京程村
上京镇
350425102
辖16个村委会:~201_上京村、~202_上平村、~203_黄城村、~204_桂坑村、~205_城口村、~206_丰田村、~207_南坑村、~208_溪尾村、~209_下溪口村、~210_溪口村、~211_三阳村、~212_赤水村、~213_梅林村、~214_隆美村、~215_灵川村、~216_延京村
广平镇
350425103
辖14个村委会:~201_广平村、~202_五峰村、~203_万筹村、~204_万宅村、~205_元沙村、~206_苏桥村、~207_铭溪村、~208_栋仁村、~209_岬头村、~210_东景村、~211_西园村、~212_丰庄村、~213_大吉村、~214_兴埔村
桃源镇
350425104
辖13个村委会:~201_桃源村、~202_西安村、~203_东坂村、~204_桥山村、~205_翁厝村、~206_前厝村、~207_前村村、~208_广汤村、~209_杨坑村、~210_上举村、~211_兰玉村、~212_桃林村、~213_桃新村
太华镇
350425105
辖24个村委会:~201_玉井村、~202_群团村、~203_华溪村、~204_小华村、~205_温坑村、~206_仕坑村、~207_魁城村、~208_张地村、~209_万湖村、~210_西埔村、~211_菖坑村、~212_甲魁村、~213_汤泉村、~214_罗丰村、~215_池元村、~216_德安村、~217_高星村、~218_黄沙村、~219_锦溪村、~220_泮车村、~221_华山村、~222_坑头村、~223_大合村、~224_太华村
建设镇
350425106
辖12个村委会:~201_建爱村、~202_建忠村、~203_建设村、~204_建强村、~205_建民村、~206_建丰村、~207_建乐村、~208_建国村、~209_和平村、~210_元山村、~211_大同村、~212_香浮村
奇韬镇
350425107
辖12个村委会:~201_奇韬村、~202_东佳村、~203_丁华村、~204_西韬村、~205_文经村、~206_桃东村、~207_桃舟村、~208_洋地村、~209_龙坪村、~210_金华村、~211_龙溪村、~212_永德村
华兴乡
350425200
辖10个村委会:~201_早兴村、~202_张墘村、~203_杞溪村、~204_柯坑村、~205_横坑村、~206_昆山村、~207_华安村、~208_仙峰村、~209_京口村、~210_洪坑村
屏山乡
350425201
辖13个村委会:~201_屏山村、~202_内洋村、~203_溪头村、~204_玉屏村、~205_芹阳村、~206_和坑村、~207_美阳村、~208_瑞美村、~209_内山村、~210_王坪村、~211_杨梅村、~212_蒋山村、~213_许坑村
吴山乡
350425202
辖9个村委会:~201_张坑村、~202_锦山村、~203_科山村、~204_吴山村、~205_程堂村、~206_和洋村、~207_阳春村、~208_东埔村、~209_梓溪村
济阳乡
350425203
辖12个村委会:~201_大乾村、~202_大儒村、~203_砚坑村、~204_高升村、~205_泮林村、~206_国庆村、~207_芳林村、~208_德仁村、~209_上丰村、~210_三扎村、~211_济阳村、~212_济中村
武陵乡
350425204
辖9个村委会:~201_仕洋村、~202_大石村、~203_上岩村、~204_桃溪村、~205_红君村、~206_武陵村、~207_百束村、~208_茶山村、~209_岬坪村
谢洋乡
350425205
辖12个村委会:~201_谢洋村、~202_怀德村、~203_坑口村、~204_科里村、~205_珍山村、~206_仕福村、~207_草垄崎村、~208_三角尾、~209_上珍村、~210_蕉坂村、~211_和春村、~212_碧山村
文江乡
350425206
辖20个村委会:~201_文江村、~202_大中村、~203_民主村、~204_大文村、~205_小文村、~206_典坑村、~207_朱坂村、~208_琼口村、~209_白沙村、~210_大安村、~211_桥下村、~212_龙门村、~213_光明村、~214_后洋村、~215_温厝村、~216_花桥村、~217_小芹村、~218_山芹村、~219_昭文村、~220_联盟村
梅山乡
350425207
辖22个村委会:~201_新楼村、~202_梅山村、~203_郭井村、~204_秀岭村、~205_沈岭村、~206_沈口村、~207_雄峰村、~208_盖竹村、~209_卓坑里村、~210_德州村、~211_沧州村、~212_璞溪村、~213_西书村、~214_西坑村、~215_龙口村、~216_岭后村、~217_金阳村、~218_高泉村、~219_长坑村、~220_长津村、~221_香坪村、~222_黎坑村
湖美乡
350425208
辖16个村委会:~201_湖上村、~202_仁美村、~203_西燕村、~204_前进村、~205_大尤村、~206_岬才村、~207_后坑村、~208_宏才村、~209_元安村、~210_林兜村、~211_汉口村、~212_长坂村、~213_新厝村、~214_后平村、~215_高才村、~216_旺建村
前坪乡
350425209
辖11个村委会:~201_前坪村、~202_黎明村、~203_福井村、~204_吉坑村、~205_黄龙村、~206_山川村、~207_湖坪村、~208_上地村、~209_下坑村、~210_下地村、~211_北坑村
大田县着力规划建设特色产业突出、规模效益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即培植发展5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4万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300万只肉兔、20万亩竹林、10万亩木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截至2004年,共完成高山优质乌龙茶0.18万公顷、反季节蔬菜0.21万公顷、肉兔271万只、竹林1.34万公顷、木薯0.24万公顷,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编辑本段
地方产品

本地主要产品
电力、机械、电子、化工、造纸、印刷、纺织、塑料、加工食品、酿造、工艺美术、鳗鱼、猪、羊、鱼、茶、果、运输、手工业、肉兔、蚕桑、食用菌、绞股蓝、木材加工业。
本地潜在主要产品
煤(储量3亿吨)、石灰石、铁(铁矿石储量1.5亿吨)、铜、铅、锌、钨、锰、硫、瓷土。

Admin
Admin

帖子数 : 831
注册日期 : 13-01-21
年龄 : 39

https://biyang.longluntan.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